close
豐盛人生 X 成功人生
 
豐盛,來自於了解自己、定位自己。
 
能夠定位自己是因為割捨了別人投射在自己身上的束縛。
 
「成功人生」是一個很廣義的定義,當我們在討論成功的時候,裡面有幾個層面要一起看,成功的條件與成功的絆腳石,如何獲取這個概念,你需要先「定位自己」。
 
有太多的人因為羨慕別人就去抄襲別人的樣子,然後他就失去了自己的原型,這樣的路徑形成了一種陷阱,我們姑且稱作「模仿者的陷阱」,你想套用別人的模式在自己身上,而忽略的自身條件所促成的天時地利人和,這也間接了否定自己。
 
這樣的一個模式你去模仿,然後每個人都想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、騰訊等巨型企業,沒有人在追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正在做什麼,究竟自己適不適合做這件事,「羨慕別人」是首先第一件要覺察的事,真正的豐盛是走自己的路,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成功之路
 
 
 
有趣的糖結晶實驗
 
小學生有個糖結晶實驗很有趣,將沾過糖、蔭乾後的木棒置入加熱過的高濃度糖水中,糖結晶會出現在糖水濃度最高及溫度低的地方,因此,糖結晶很快就會在木棒周圍形成,變成一支棒棒糖。
 
我們將糖分的聚集用以比擬「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」,換句話說「豐盛會跟豐盛互相結合」,豐盛不會跟其他的東西產生連結而有結晶體,你的本體必須先是「自我」的狀態,你的自我意識必須先校準到這個頻率,此後,豐盛就在你身邊。
 
這就是為什麼當初秘密(Secret)這本書出版後引起如此廣大的迴響,Rhonda Byrne(朗達拜恩)告訴大家當你內心相信那個認知的存在,它就會發生,無論事情是正向或負向。因為你的認知正在呼喚宇宙這件事的發生,然後它就會成真了。
 
如果你的內心很羨慕某個人,比如說馬雲。當你在模仿他的時候,其實你正在輸出自己的力量,而並非在召喚自我的成功。你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感、你否定自己,那麼你不會聚集成功、聚集豐盛。
 
要突破這個盲點,首先要先相信:「我本身就是一個成就者、我想要做什麼?」
 
為什麼大多數的人失去了「自我座標」,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父母親教育得沒有自我座標,小孩們從小在做的就是父母親所期待他成就的事,成績要好、考上名校等等,整個社會架構與教育體系都是大幫兇。
 
試問,我們是否活在這個社會的樣版當中,而失去了自己?覺察是否自己存在於這樣的循環當中。
 
我們為了眼前的各種需求,而自己創造了心裡創傷和不幸。這樣的價值觀其實不難理解,我們常常會利用「不幸」讓自己變得特別,為了維持這股特別,必須保留「不幸的事件」,久而久之,這樣的循環變成了我們不願改變的「藉口」。

情緒綁架是典型不願拋下「不幸的自己」的例子,當我們沒有對他人的情緒綁架給予回應時,會像一道迴力鏢效應,將當事人的情緒勒索如實地反饋給他自己承受。
勇於表達自己為的不是要控制別人,而是不受他人的控制、環境的控制。
 
 
 
我們會投生於此,這個特別的時空誕下,都有其特殊意義存在
 
生命是要我們活出自己,而不是走著別人的路,這也是為什麼蒙特梭利教育(Montessori Education)近年來逐漸被關注並受到台灣幼教界青睞。
 
許多人都活在限制當中,在真正的轉念裡,我們想傳遞給各位的是「你可以成就自己想要成為的模樣」,你的「堅持」與「不跟隨」是想成為什麼?你必須做出選擇與取捨,凡事都得有所取、有所捨。
 
group of female standing on stage
 
服裝造型師教我們穿搭出自己的品味,因為一味的模仿代表著自信的不足,整體的呈現是虛假的,好比說這一季流行穿什麼服飾,即便流行服飾的剪裁不合自己身型,也跟隨著那樣穿搭或配色,許多的生命是在這樣的狀態下過生活的,一種不思考的生活模式。
 
對於流行與品味,我們擁有屬於自己的模樣還是只是幾個不同臉孔樣版的衣架子?
 
woman wearing yellow sleeveless dress
 
 
 
割捨別人投射在自己身上的課題,是讓自己獲得自由的第一步
 
阿德勒(Alfred Adler)說:「所有人際關係的煩惱,都來自於沒有明確地劃分自己與他人的課題。」因此,允許他人介入我們的課題或我們過度涉入他人的課題,都會導致一種不和諧的狀態。
 
Team free icon
 
真正的自由是「自在,不恐懼失去」,放掉內心的擔憂和恐懼才有機會從框架中鬆綁,這是多數人內心的恐懼模型。
 
恐懼,是會一直不斷被擴散的。
 
不如換個角度思考,屬於你自己的人生「多少才夠」?
 
然而,最大的問題是「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」,不覺察、不思考,或許沒有嚴重到是一種「過錯」,但當緣分來了,別人想要幫你時,你恐怕也不知道那是對自己有幫助的緣分,就會「錯過」。
 
我們的人生有多少時間可以揮霍在「錯過」?
 
很多人在抱怨他的工作、他的老闆的時候,卻講不出解決之道,自己想要怎麼做、如何改變。
 

這就是大前研一在《低智商社會》談論的一個現象:「集體不思考」,社會群眾集體不思考,大多數的人都在盲從。

 

低智商社會

 
時下的年輕人只關心自己半徑三米以內的事情;雖然人們在網上跟人無話不談,但在現實生活中,卻不懂與人面對面敞開心扉;沒有成功的追求、學習能力低下但絲毫不以為然;看到電視中的廣告就會馬上沖動購買。
 
大前舉例說,電視節目裡如果說「納豆對減肥有幫助」,第二天超市裡的納豆就會被搶購一空。大前還對電視節目的無聊低俗持批判態度,擔心由此引發「白癡化」。對於電子遊戲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,他也認為是「集體不思考」的惡果;「集體不思考」帶來的後果是喪失慾望和上進心。
 

大前指出10年前年輕男子就業後還有一個目標是買一輛車,因為他們從小就盼望能夠開車跟女孩子約會。

 

但現在年輕人似乎連這點興趣都沒有了,只要有個手機就夠了,蛻變成了「拿手機的猴子」。

 

受過麥肯錫(McKinsey & Company)訓練思考的人都知道,它就是在教授一套有意識的思考模式、有意識的去覺察、然後看進去細節,再來反問自己可以做什麼?
 
真正贏向成功的人,會抓好自己的定位,終於自己、了解自己、然後活出自己,不靠模仿他人來期待自己有朝一日會成功。
 
 
 
FAQ

Q:那所謂了解自己的定位跟不小心投射了別人這兩件事的差別?

A:首先要先「覺察」,先想想自己內心有沒有羨慕他人的心態,因為這代表你正在否定自己,其實你羨慕的不是他,所以要更深一層反問自己,你要的是什麼?但是很多人沒有覺察這個區塊,所以窮其畢生之力都在追尋他人的腳步、模仿他人而不斷地輸出自己的力量,這需要審慎覺察。
 
 
【後記】
相關推薦書籍: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、《情緒勒索》、《低智商社會》
 
被討厭的勇氣:自我啟發之父「阿德勒」的教導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: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

 

原活動頁:轉念智慧:成功的人會這樣做自己

上課地點:Fuyue馥閱文創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ellow 的頭像
    Fellow

    一名Fellow的社會觀察筆記

    Fell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